-
10月31日
-
在极度艰苦的物质条件下,群策群力,发扬“战士前方流血,我们山上流汗”的精神,夜以继日,大干巧干,一座高21.37米、由960块大石块垛成的六角棱形高塔,仅用了三个半月的时间,于日本投降的同一天———8月15日,矗立在灵山之巅。塔面上刻录着胶东特委书记,胶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员理琪等5716名烈士的英名。
□张荣起
眼下瞻观英灵山,更像一位巨人端坐于太师椅上。纪念塔是巨人的头颅,山中间的理琪墓当为巨人的心脏。从纪念堂后顺理琪路登到理琪墓地,,继续上登是烈士路,可直达纪念塔。向西绕行为常伦路,是巨人的右臂;向东绕行为王文路,是巨人的左臂。不论沿哪条路上山,终点都是纪念塔座区。站在纪念塔前,注目俯瞰,烈士路接理琪路,犹如一轴挽幛,悬挂在烈士塔下,上面写出理琪墓和纪念堂的激昂文章,旁列夏侯苏民墓和烈士名录塔。巨人肩荷常伦铜像,右臂托起英雄墓(战斗英雄任常伦、爆炸英雄王克山、劳动英雄王彩春),左臂托起王文墓。群英亭和胜利亭分立于上臂两边。于克恭墓与梁海波墓相互在小臂上对应。纪念堂前划出广阔的场地,象征着巨人坦荡的胸怀。山上一派浓绿,先烈的鲜血注入了山体。永恒的灵山,承载着先烈永恒的生命。
1945年春,在胶东区党委、胶东军区、胶东行署、胶东临时参议会等的倡议和人民的一致拥护下,做出修建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的决议后,建塔委员会就开始选择建塔地址。开始,在以牙山为轴心,南至海阳,东到牟平、乳山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实地考察了几十座山头,认为牙山前的营盘村(今属桃村镇)后两华里处海拔400米的“老崮岭”是理想的建塔地址,但意见并不统一,经过论证后,觉得在这里建塔,运输困难且陵园的整体设计工程浩繁,在当时的条件和紧迫的时间内很难完成,于是又确定在营盘村东300米处的“佛顶”上。这座小山,海拔仅百米,后依牙山,前临清阳河,山河之间,有几十平方米的开阔平地,是建纪念堂、修陵园广场得天独厚之处,建塔委员会当即确定并设计好整个陵园的布局,几天后就在山顶上破土动工。当塔基打好以后,新的提议和建议接踵而来,又经过几次考察和论证,认为从长远观点着想,这个小山头离村庄和桃村通往栖霞城的交通要道都太近,作为陵园应当隐蔽而幽静,在“佛顶”东北方向3华里处的灵山,海拔310.6米,山势峭拔,山形对称,像一位老翁稳坐在圈椅上,左右两臂相对,自然向前平展,后依牙山余脉,前临清阳河水,由河畔进山,曲径通幽,深邃隐密,优越条件远胜于佛顶,遂将塔址移在灵山之巅。
此后,又相继建成“烈士名录永垂千古塔”、“烈士名录塔”。三座塔共刻有烈士英名20850名。与此同时从1945年下半年到1946年,山下正中与纪念塔遥相呼应的位置,一座肃穆高大的烈士纪念堂落成了,革命先烈理琪、王文、任常伦、夏侯苏民等英烈灵柩,也从胶东各地护迁过来,安葬在事先规划好的位置,至此,烈士陵园已初具规模,灵山改称英灵山,陵园命名为英灵山烈士陵园。半个多世纪以来,烈士陵园在不断地修建和迁葬,陵园的规模和声望不断升级。1977年陵园被公布为省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88年易名为胶东革命烈士陵园,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公布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被省政府公布为国防教育基地。如今陵园占地760亩,园内由烈士纪念塔、纪念堂及墓、碑、亭、坊、雕塑、题刻等306处烈士纪念建筑物,组成一个庞大建筑群。除了十多名将领及英雄人物独有坟园以外,还有266名烈士排列有序、集中安葬的烈士公墓。
灵山,俗称老翁山,古时候山中有一座玉皇庙,香火极盛,因当地百姓求雨灵验,被叫成“灵山”。建塔地址选定后,5月1日就正式动工了。
坐落在栖霞境内牙山东约10公里的灵山,虽然山不算高,但古朴崔巍,气势磅礴。清阳河从山下自西向东淙淙流过,文三公路在陵园大门前与河流并行,蓝烟铁路、公路、青荣高铁,以西南东北的走向,从清阳河上跨越。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就建筑在河之北约1公里的这座山上。凡是前来陵园拜谒陵墓的人,无不被这里的肃穆壮观所鼓舞、震撼;凡是来陵园观瞻游览的人,无不被园内的幽静葱郁所陶冶、感染。陵园的建设,正当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敌人的垂死挣扎,令硝烟只增不减。物资、技术之贫乏,周边环境之恶劣,都是常人所很难想象的。在这种条件下,是如何选定这样理想的地点修塔安葬先烈的呢?这在很多人的脑海里都是一个问号。作为在英灵山下工作了半生的我,也一直在解这个谜。几十年来我听到了不少这方面的传闻,也查阅和积累了不少资料,方知当时并非是一步到位,而是经历了一段曲折离奇的经历。
怀旧传奇页游地址:玩怀旧传奇页游就看这里
就等你发表评论了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