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6日
-
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经过以上的说明希望你可以更了解自己的武器,Enjoy !
从这图表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件事,我们看到80 phon和100 phon的曲线相较60phon以下的曲线有变平直的趋势,这表示当监听的音量越来越大声的时候,人耳对高频和低频的反应会更敏感可以和中频的感知能力会更接近.
你必须去熟悉他!因为我们了解了耳朵有这样的状况,所以我们去习惯他,经过不断反复的练习和比对,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抓的频率究竟适不适当。你心中要有一把尺,不管是对自己的耳朵或监听系统,或是你的音乐作品相要达到的最后效果,你必须知道你该往哪去?你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大部分的人认为,当你在较小的音量下有一个听起来不错的混音,那他在大音量下听起来也会不错。
二、那我们该如何克服耳朵先天上的缺陷呢?
1.在大音量下监听虽然耳朵的判断会更准确,但是我们的听觉会疲劳得更快。
3.在大音量下所有的声音都听得很清楚,那也表示没有一个声音你是听得清楚的。什么意思呢?因为每个声音都很大声,所以你想focus在某一个乐器上的时候相对会受到其他乐器的干扰。
我们在看同一条线在3kHz对到的是大约57dB,这表示人耳对3kHz的声音比较敏感57dB 3kHz听起来和60dB1kHz 一样大声,我们看到10kHz对到的是大约72dB,也就是说人耳对极高频相当不敏感。所以从整个曲线我们很容易的可以发现人耳对于频率比较敏感的区段在于1kHz~5kHz之间,其它频率的声音人耳较不敏感,需要较大的音量我们才会觉得他和中间的频率一样大声。
慧聪音响灯光网报道
上图是1933年贝尔实验室(Bell Labs)的两位研究员:Harvey Fletcher,W.A. Munson所研究出的心理声学相当重要的一个理论,实验内容大概是如此,首先先让测试者听到一个1kHz的Sine Wave(又称为Pure Tone因为Sine Wave没有任何的泛音),然后在播放其它频率的SineWave让受测者分辨哪一个听起来比较大声,实验结果绘制成上图蓝线的结果,我们称之为Fletcher–Munson curves。后来经过其他科学家做类似的实验最后由ISO 226制定的标准为红线的结果,我们统称为equal-loudness contours(等响线)。
不管你是录音或混音,从事音乐工作最重要的一个工具就是你自己的耳朵,你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动作和修改,都取决于你耳朵到底听到了什么。所以可想而知耳朵听到的东西对我们最后的成品有多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先了解两件事:耳朵和监听系统。唯有先了解这两件事,我们才可以准确的掌握我们听到的声音更确定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们先从一步认识自己的耳朵开始。
所以由此延伸出两个问题:
我们以1kHz的音量作为基准可以看到每条曲线上有一个数字20 40 60 phon从横轴找到1kHz对到左边刚好正是我们的音压大小20 40 60 dB。我们拿60 phon这条曲线来说明,首先我们看到60phone在1kHz为60 dB在100 Hz的时候为70dB(蓝线),这表示人耳听到100Hz的声音以为他跟1kHz一样大声的时候其实已经多了10dB。
2.在混音过程中通常音量会不断地提升,如果你一开始就使用相当大的音量,,那到后来音量可能会大到你无法负荷。
5.音乐工作者,耳朵是相当重要的资产,基于保护耳朵,还是别让自己长期使用这么大的音量听音乐。机器坏了可以再买,耳朵坏了,可以修吗?
一、我们是不是应该用大音量的监听来混音呢?大部分的资历深厚混音师会给你的答案是No。
4.我们常用来判断Balance的方法,就是在大音量和小音量之间来回比对,大音量的时候每个声音都很大声所以Balance会拉近,相反小音量的时候Balance会拉开,你会知道每个乐器之间的距离在哪,经过这样反复得比对找出一个最适当的距离。所以如果你在一开始混音时就使用相当大的音量,那你的耳朵会失去判断力,当你回到小音量时,你便会听不清楚无法分辨。
怀旧传奇页游地址:玩怀旧传奇页游就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