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
霍爾果斯,哈薩克語意為“積累財富的地方”,清光緒七年(1881年)正式通關,是中國最早向西開放的公路口岸。如今,越來越多來自中亞各國的“淘金者”在此積累財富、創造財富。
中哈合作中心哈方區域金雕廣場。(6月17日攝)
劉寶生2017年來到霍爾果斯,眼下他打算再開一家門店。“中亞五國都有人來,生意越來越好。”
許多在此“淘金”的商家都看好未來,國網伊犁公司員工楊楠告訴記者,合作中心外國商戶已經佔到20%,國網等企業還專門安排了哈薩克族員工負責服務。“聚豐韓國名品”免稅店的店員稱,“周末和放假的時候人特別多,主要是中國人,高峰能從6月持續到11月”。
霍爾果斯合作中心是中哈共建的跨境邊境合作中心,2012年封關運營,如今規模已達5.28平方公裡。其中中方區域3.43平方公裡,哈方區域1.85平方公裡,入駐商戶超過5000家,從業者超過6000人。
娜依拉高中畢業后,經在合作中心務工的同學介紹,來到中方一側一家名叫“巴西利昂娜”的外貿鞋包商店工作,到現在已經10個月了。
原標題:霍爾果斯中哈邊貿上愈發活躍的中亞“淘金者”
掌握哈薩克語和維吾爾語的娜依拉現在正在學習漢語,“我希望留在這裡工作,,等攢夠錢以后,在這裡開家食品店”。(記者齊易初、段敏夫)
她是在中哈合作中心工作的數百名外籍人員之一,與6000多名中國籍人員一起,他們在繁忙的邊境貿易中找到了工作機會。
在合作中心中方區域,來自哈薩克斯坦的“90后”小伙子葉爾夏提·哈迪利於2015年開了一家小店,主營進口食品和格魯吉亞紅酒,主要銷售對象是中國顧客,現在他已經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與劉寶生一樣,他也計劃著擴大店鋪。“一年能掙十幾萬,我想一直在這裡發展。”
合作中心運營至今,貿易額超過200億元,進出人次約1800萬,日均銷售額達500萬元。一到周末或節假日,就能看到大量中亞客商提著捆得緊實的包裹,登上中巴車駛過交界線。而在中心裡,一些年輕人則駐留務工。
平時娜依拉主要負責與哈薩克斯坦顧客溝通。隨著中亞客商的不斷涌入,中方商店雇佣像娜依拉這樣的中亞店員開始增多。巴西利昂娜的店長劉寶生說:“我們店主要面對中亞顧客,一般周末來的人比較多。”
車輛駛過合作中心中哈交界線。(6月17日攝)
出生在哈薩克斯坦邊境小城扎爾肯特的娜依拉·茹斯蘭今年剛滿19歲。上午9時不到,她已搭乘班車趕到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以下簡稱中哈合作中心),開始一天的工作。
怀旧传奇页游地址:玩怀旧传奇页游就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