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月06日
-
提线木偶戏《卢俊义》剧照
一根提线牵两端,一端是演员,一端是木偶;一端是年轻的“90后”,一端是古老的“2000多年前”。
千百年来,提线木偶戏的剧本不断创作推出,表演形式除了传统的四美班,还有了天桥高台等等。当年的创新,成了现在的传统。现在的传统,又等待着全新的丰富。
潘少阳正在表演
潘少阳选择的木偶戏行当是“北”,也就是“净”,俗称花脸。这个性格内向的小伙子,偏偏喜欢霸气的角色。
福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起点城市之一,曾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第一大港”。宋元时期,泉州已经与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呈现出一片“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景象。
为了再现一带一路上的风物和传奇,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中国乡村之声将推出系列报道《“一带一路”风物志》,第三篇《线牵中外木偶缘》。
潘少阳:现在每天在演出的时候,有的时候我就会想,当年我可能就是那个站在台下,抬着头看着老师们表演的我可能就是那个孩子。我觉得说,今天10个小孩子,只要其中有一个说未来能对木偶戏有喜欢、去学习,有去感染到他们,这样就够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聪鹏正在制作木偶头
泉州木偶剧团演员陈应鸿正在表演《小沙弥下山》
上个世纪90年代,戴勋开始学提线木偶戏。与他一起学戏的同学,有的一毕业就放下了手中的钩牌和提线,去了电视台、邮电局、公安局。戴勋,依然坚持着自己童年的梦想。
潘少阳:传统的东西一定不能丢,因为丢了就没有。我觉得应该根据传统的东西去加入创新的元素。因为现在太多元化了。这个就有一个“度”,因为你如果一味给观众东西,你可能要抛弃自己身上的东西。
千年鲤城的提线木偶
中国的人物角色配上俄罗斯文学的剧情,《钦差大臣》成功了。不过,也有一些改编剧本并没有引起什么水花。
戴勋:果戈里的《钦差大臣》是世界名著,把它移植到以中国古代官员、中国古代表演形式展现出来,外国人也能接受、中国人也能接受。剧团的全新改编中,故事主线没有太大差别,但很有中国特色,官员就叫钱三、钦差就叫贾四、随从叫朱五。到俄罗斯“中俄文化年”演出的时候,俄罗斯观众普遍接受、好评。
戴勋:走传统的路,有人喜欢看,但是毕竟无法吸引大多数。不过,技巧性的东西不断往上加,就脱离了戏剧,变成了技巧的堆砌,这种跟杂技有什么两样呢?毕竟这是我们几千年传下来的东西。
泉州木偶剧团艺术实验演出队队长沈苏革在为排练传统剧目《目莲救母》做准备
潘少阳:传统的木偶差不多是有16根线,一只手提4根手线,可以变化五、六个动作来走路。
路该往哪里走?这是戴勋当时思考最多的问题。
不过,潘少阳觉得,无论唱的是古典还是新编,无论讲的是中华文化还是外国故事,最终都要回归到拉起木偶线的一提、一走。提线木偶戏世代传承的形制和线规,才是包容并蓄的立足之基础,是不可剪断的生命之线。在泉州人的心里,这是对传统文化不变的景仰。
怀旧传奇页游地址:玩怀旧传奇页游就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