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
-
道县豪福村:抢渡湘江第一令发布地如今成了红色旅游景点
长征足迹 朱德在这里发出“抢渡湘江第一令”
陈树湘是谁?他有着怎样的英雄壮举?6月29日至30日,记者来到道县踏寻被称作“绝命后卫师”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曾经战斗过和最后牺牲的地方,采访当年见证人的后代和党史专家,还原他生命最后一天的英雄壮举:断肠明志,绝对忠诚。
记者手记
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更加严明纪律
记者踏访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当年在道县的战斗地、养伤地、拒医地、牺牲地
1934年12月17日傍晚,正在伪营部隔壁何正生药铺吃晚饭的道县保安团第一营营长何湘一听,高兴得发了狂,放下碗就出去了。何湘装出一副笑容,要去搀扶陈树湘进药铺。陈树湘看也不看他一眼,用手一推,由警卫员扶着,走进了药铺。何湘企图从陈树湘口里得到红军的情报,好向上级请赏,便软硬兼施地进行诱降,送药物医治。陈树湘大义凛然,拒医拒食,视死如归。
从桂东、汝城到宜章、道县,我在长征路上一路走来,还听到了“一只竹碗”“一条裤子”“两个红薯”等无数个“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故事。
今日新貌
从指挥部出来,记者看到村子里仍保留着不少老屋,房屋外墙上“中国共产党万岁”的红军标语依旧清晰可见。但这些房屋的主人都搬出去了,住进新楼房。
今日巨变 村民搬出老房子住上新楼房
1934年12月17日晚
记者走在豪福村平坦的村道上,映入眼帘的是路林交织、格田成井,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幅优美自然的新农村景象,如今的豪福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34年11月25日晚,中央机关、中革军委纵队驻扎豪福村后,朱德总司令即在此给各战斗部队发出‘万万火急’抢渡湘江第一令。”道县文联主席、原县史志办负责人唐小峰告诉记者,随后,中共中央、红军总政治部发布“我野战军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抢渡湘江”的政治动员令。
何正生药铺:拒医拒食,视死如归
陈树湘,又名陈树香,原名陈树春,长沙人,出身贫苦佃农家庭。在毛泽东、何叔衡等共产党人的影响下,他接触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逐渐从普通一兵成长为一名英勇善战、威震敌胆的红军师长。
“后来,何湘问陈师长你们有多少红军,陈师长回答‘湖南都是’。何湘又问你杀过我们多少人,陈师长说他参加红军打过数百仗,,受了十几处伤,为人民消灭了不少害人虫。”张国平说,他还听父辈讲道:“陈师长要他们不用操这份心了,为革命他准备随时献出一切。还说你们抓住一个陈树湘,这算不了什么,全国还有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革命的烈火,你们是永远扑不灭的!”
绝对忠诚:陈树湘生命的最后一天
陈树湘被捕后宁死不屈。得知陈树湘是一名师长后,道县“铲共义勇队”排长张胜忙叫手下抬来一顶轿子,把陈树湘抬到四马桥圩伪营部所在地——谢德堂布铺。
冯督庙:打光最后一颗子弹,被捕后宁死不屈
在郴州汝城,一张借据历经60多年漫长的岁月,承载着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之情。透过这张借据,我们感受到了红军严明的军纪,也看到了共产党和红军铭记百姓恩情、与群众心贴心的深情,而这正是这支伟大的队伍最终走向胜利的根基。
在渡口边,家住道县寇公街的蔡绍华向我们讲述起那段往事。当年,他的爷爷蔡如燕在渡口旁开了一家粉店。那几名先行渡江的红军上岸后,向村民请求帮助渡河。蔡如燕叫上几名村民,帮着红军顺着北风把浮桥从北向南摆好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于福建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深情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壮烈故事。今年3月和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再度提到了陈树湘的名字。
石马神村:断肠明志,流尽最后一滴血
在红军主力部队通过葫芦岩渡口时,还有众多红军也在抢渡潇水,他们分布在道县的各个渡口——茶园渡、洲背渡、红军渡……凭借着潇水这个天然屏障,红军部队形成一道长100多公里的防线,将敌人阻击在潇水以东。
“红军喝完我爷爷和父亲烧的茶水后,每个战士都留下了一个铜板。”“晚上他们借来老百姓的门板和铺草睡觉,临走的时候,捆好铺草,再把门板上好。”“红军离开南边村时,看到我家太穷,就把自己的棉絮和毯子送给我爷爷。”回忆起爷爷和父亲讲述的红军故事,桂东县沙田镇古稀老人郭国齐至今仍记得老一辈对工农革命军的称赞——“从来没有见过对老百姓这么好的军队”。
因为渡河人数众多,光有渡船远远不够。当地村民自发卸掉自家的门板、床铺板……帮助红军架设起浮桥,大部队才得以迅速通过。
“许瑛的哥哥许杰也曾看到,担架上躺着一个人,衣服很破,浑身沾满污垢,右手掌满是血迹。”唐小峰补充道。
程放军
“陈树湘来山洞养伤前,我爷爷周明安和父亲周昌荣曾见过他,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爷爷和父亲冒险给他送了5天红薯干。后来,他被国民党保安团士兵抬走后,爷爷非常难过,怎么就被抓走了呢?”71岁的周玉生老人,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起发生在这个岩洞里的故事。
英雄长沙人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走好今天的长征路,虽然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但是“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永远不能变。
长征故事
命令发出后,各战斗部队在各个战场上与敌人顽强搏斗,用鲜血冲开湘江防线,为主力红军、中央机关突破湘江奠定了基础。
1934年11月25日清晨,中央政治局在禾塘召开会议,提出从广西渡过湘江的意见并进行了激烈争论。中革军委没有接受毛泽东等人的主张,最终作出了在广西全州一带抢渡湘江的决策。当日傍晚,中央机关、中革军委纵队驻扎豪福村。
红军过宜章时,40多位宜章籍红军将士为了不耽误行程,都没有与亲人相见。
道县的“红军渡”有很多,那些红军的故事,渡口边的老百姓一代代传下来,每人都能说几个。
随即,耿飚下令部队急行100公里迅速挺进道县。在占领道县城南潇水河南岸的水南街后,耿飚发现,平时横卧河中的浮桥,已被敌人破坏。北岸城墙上还有国民党机枪封锁着渡口,县城南门被封锁。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纪念馆讲解员陈耿说,“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其中一条就是“上门板”,从“还门板”到“上门板”,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把纪律更细节化了。原来,战士借来睡觉的门板大小不一,又很重,老弱妇孺无法把门板上好,所以后来明确规定,红军在还门板时必须上好才行。
1934年12月18日晨,在被敌人押送去县城途经蚣坝镇石马神村时,陈树湘为了不使敌人的企图得逞,趁敌不备,撕开缠绕在伤口上的绷带,从伤口处掏出自己的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年仅29岁。
陈树湘的人生虽然很短暂,但自从走上革命道路的那一天起,就矢志不渝跟党走,坚决听党指挥。他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理想信念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绝对忠诚、绝对信仰、绝对担当、绝对英勇。这些,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传承的。
道县县城,潇水穿城而过,自秦代建县以来,这里留下数个渡口作为官道和交通要塞。记者来到县城南门口一处名为“红军渡”的浮桥,奔袭在长征途中的红军曾在这里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抢渡潇水行动。
后来这座渡口被取名为“红军渡”。站在岸边的青石码头上,听着蔡绍华讲述爷爷的经历,潇水河的涛声依旧清晰。
在道县采访的两天,记者的心情始终无法平静。采访中遇到的每一个人,不论老少都能说出陈树湘断肠明志的故事。而在长沙,他的家乡福临镇也建起了树湘广场。陈树湘向死而生自断肠的英雄壮举成为诠释“绝对忠诚”的生动教材。
陈树湘就义地则建起了一所小学,取名树湘小学。
怀旧传奇页游地址:玩怀旧传奇页游就看这里